您當前位置:企貝網>轉讓知識問答>避稅動機下的公司轉讓定價行為
發布日期:2020-12-25 瀏覽量:4731
大公司的納稅對一個國家的稅收收入至關重要,稅收貢獻度也服從二八原則,少數大企業貢獻了多數稅收。然而,大公司越來越多通過轉讓定價手段避稅。大公司利用自己跨國經營的便利條件,將利潤從高稅國轉移至低稅國,降低公司全球整體稅負。這一避稅行為使大公司這一重要稅源日益萎縮,導致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稅收收入面臨挑戰。
針對跨國公司轉讓定價避稅的已有文獻主要關注發達國家,較少關注發展中國家。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數量也在日益增長,對發展中國家的稅收貢獻度也與日俱增。然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這一避稅行為的特征事實和稅收后果,我們卻所知甚少。
LudvigWier的論文“Tax-motivated transfer mispricing in South Africa: Direct evidence using transaction data”對此進行了研究,文章利用南非公司的交易數據直接檢驗關聯交易定價偏離獨立交易原則的程度,估計了避稅規模。論文全文請見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20年第4期,版權歸原作者和期刊。
一:問題的有趣性
盡管缺乏足夠的直接經驗證據,OECD已經意識到了跨國公司通過轉讓定價手段避稅活動日益增多,這對發展中國家的稅收利益傷害更大。轉讓定價避稅手段十分隱蔽,因為評價關聯交易定價的基準是獨立交易原則,這一原則比較主觀。OECD已經提出了諸多反避稅的行動建議,諸如跨國公司轉讓定價指南等,但是這些建議的實施效果如何呢?也尚未有直接的實證證據。
實證策略:利用估計的獨立交易價格和實際交易價格的差異來度量定價偏離度。
研究數據:非公開數據,南非政府部門的進口貨物數據,涵蓋2011-2015年的時間區間。
二:研究發現
1:南非跨國公司的確存在操縱轉讓定價轉移利潤到低稅國的事實,來自低稅國的定價高于獨立交易定價至少8%。
2:僅進口貨物操縱定價行為造成的避稅規模達到了企業所得稅納稅額的0.5%。
3:研發密度高的公司和高負債的公司避稅更為突出,但總體上并未發現跨國公司的轉讓定價避稅行為在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
三:創新與貢獻
1:首次針對發展中國家公司的轉讓定價避稅行為提供了直接證據,已有研究主要基于發達國家,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稅收立法和征管方面太多不同。
2:評估了OECD的反避稅建議在發展中國家的實施效果,發現僅在短期有效。
四:原文標題及摘要
Tax-motivated transfer mispricing in South Africa:
Direct evidence using transaction data
LudvigWier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irst direct systematic evidence of profit shifting through transfer mispricing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Using South African transaction-level customs data, I directly test for transfer price deviations from arm's-length pricing. I find that multinational firms in South Africa manipulate transfer prices in order to shift taxable profits to low-tax countries. The estimated tax loss relating to imported goods alone is 0.5% of corporate tax payments. My estimates do not support the common belief that transfer mispricing in South Africa is more severe than in advanced economies. I find that an OECD-recommended reform had no long-term impact on transfer mispricing but argue that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st-efficient way to curb transfer mispricing.